香港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疫情持续,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息息相关。
跟进30康复者当中三成有疲倦、记性差、失眠、呼吸困难和脱发等症状
中大医学院跟进了2020年2月至4月期间住院的30名香港新冠肺炎病人感染后6个月的情况,发现当中30%患者有长期病,76.7%曾服用抗病毒药物,80%病人仍持续出现记性差、失眠、呼吸困难和脱发等后遗症。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肠胃及肝脏科助理教授麦咏欣指,更有患者因出现呼吸困难而难以如患病前进行行山等运动。
肠道微生态持续失衡会致「长新冠」状态
另外,团队又于去年2月至5月,向本港100名新冠肺炎患者,收集粪便及血液样本,当中41人于住院期间提供多次粪便样本,其中27人于病毒清除后30天,仍有提供样本;团队亦与78名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提供的样本作比对。
中大又发现,新冠病人肠道内的「坏菌」较多,例如活泼瘤胃球菌、扭链瘤胃球菌等;并缺乏已知能够调节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真杆菌等,其中普拉梭菌与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即使病人康复出院,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情况仍然持续,导致免疫力下降,与「长新冠」有密切关联。
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秀娟教授指,如果「好菌」的数量愈多,愈少发炎的状况。如果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发炎指数增加,或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她又表示,患者病毒清除后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相信肠道微生态的持续失衡可能导致「长新冠」状态。
改善肠道微生态减染疫风险应「由小做起」
中大医学院院长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则称,早前其研究指40%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与新冠患者类似,形容情况令人担忧。他建议市民避免进食大量添加剂的食物、代糖及不必要抗生素,因会破坏肠道微生态;而带氧运动亦可改善肠道微生态。
他又指,由于部分「好菌」由小朋友时期已存在于肠道,因此「小朋友比成人、长者更易改善失衡,应该由小做起」。他又不赞成市民麻木服用健康产品,因不少「好菌」是难以从饮食中摄取。而治疗方案方面,陈认为全面的治疗方案不应单是清除病者体内的新冠病毒,亦须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长新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