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DIT留学服务互联网平台,关于留学的一切都在这里
今天早上,我一边受着良心的谴责,一边叫了滴滴。
今天的头条本来是要写别的内容,但当我看到热搜第二条“滴滴拒绝接受监管”的时候,我决定临时换内容,写下了现在这个标题。
▲截图自微博
此次滴滴事件的详细经过,各种媒体公众号里已经描述的清清楚楚。我们每个人掌握的现场资料、案发过程、凶手背景都可以立案归档了,甚至还多了些当事人都不了解的内幕、细节。
这些媒体或自媒体在伸张正义的时候,往往是以“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来作为开头或者总结陈词。
可是,这样的悲剧,在当下的魔幻世界里,真的能避免么?
舆论过后,谁还不是人血馒头
8月24号,浙江温州乐清乘客赵女士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钟某强奸杀害。一个周末,引爆了舆论。
▲来源:新榜
俨然又一次社会热点事件刷屏。
回顾以往,我们似乎被太多次热点刷屏,太多次感到愤怒,太多次口诛笔伐。每一次都来势汹汹,每一次都义愤填膺,然后一次又一次。
舆论袭来,我们都是朋友圈里的正义之士。第一时间转载并发表看法,给有关部门私信。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这些让我们愤怒的事情被抛之脑后,现实中的我们还是歌舞升平。现在想想,那些为米兔勇敢发声的小姐姐甚至都还没被封杀的抖音小姐姐让人印象深刻。
等一切风平浪静,什么也没有改变。
“底层社会推动大时代发展”
我们真的能做什么吗
我们都知道公平与正义不只是说说而已,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我们普通人的“星星之火”让整个社会发展壮大。那这次,针对滴滴,我们是否能做什么?
昨天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在问:“在北京敢于卸载滴滴,那得是什么样的家庭条件?”

▲截图自即刻
有人会说打得起车还坐不起地铁吗?但当加班太晚没有了地铁,或者距离太远骑不了小黄,又或者住在郊区没有出租车,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滴滴。
就像今早,即使我对滴滴百般抵触,即使我对滴滴的行为再不齿,我还是没有选择卸载它,而是再一次打开了滴滴。因为我时间来不及了,因为附近没有出租车经过。
今天早上到了公司,出于内心的纠结,我问了我的同事,你们以后还会用滴滴吗?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前天刚用过,的士要等太太太久,有些不可避免的场景还是会用到。”
“会的,我一般都是两个人坐,时间也不会太晚,应该不会出事吧。”
“等到它整改好之后我再坐吧。”
不管是依然接受还是拒绝,但似乎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时我们别无选择。
这几天看了太多有关滴滴的文章,10w+的浩荡刷屏,最终还是归结为“自救”二字。即便三表在公众号“三表龙门阵”写下《死神在滴滴》,但怎么解决问题?他也只能无奈回复“带着对世界的怀疑,惴惴不安的上路”。
为什么这样一个引发滔天质疑、成为舆论讨伐对象的APP,在它出事之后,我们甚至连卸载的选择都没有?
或许当滴滴赶走Uber时,一切就注定了
有多少人讨厌百度?或许是因为它的满屏广告,或许是因为它的虚假信息,或许是因为它的种种屏蔽、河蟹帮凶行为。
但要问这些人用百度吗?大多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从2010年google离开中国大陆,国内就只留下一家百度,为所欲为。
同样,当没有了快的、没有了Uber的时候,我们也只能选择滴滴。
这就是我们从小说到大的“万恶的资本主义”的万恶所在——资本垄断。
一家独大,所以可以兴风作浪、肆无忌惮。
“反正你们骂完百度,还得用百度搜东西”
“反正你们骂完滴滴,还得打开滴滴叫车出行”
还记得坐在国会听证席上的扎克伯格吗?沸沸扬扬的“通俄门”、剑桥分析数据泄露事件,一夜之间民意从“怎么能监管facebook”变成了“怎么监管facebook”,扎克伯格在公众眼里也从“美国偶像”变成了“全民公敌”。
就像现在很多人在微博留言说要卸载滴滴,当时也有不少人宣布要退出facebook,然而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并没有因此减少。
——在这个垄断的市场中,你并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这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
但在北京时间8月27日晚,据外媒消息,德国反垄断机构“联邦卡特尔局”(FCO)局长安德烈亚斯·蒙德特(Andreas Mundt)今日表示,计划在今年对Facebook采取调查后的第一步行动。
滴滴会是中国的facebook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留学鸟 ▼
